改掉这5个吃饭习惯,脾胃就好了一大半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5-16 点击数量:31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在中医理论中,脾胃被誉为人体的“后天之本”,它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,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。然而,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由于饮食不规律、生活压力大等原因,许多人常常遭受脾胃问题的困扰。事实上,许多脾胃问题都与不良的吃饭习惯密切相关。

脾胃好不好,能看出来

1、脸色发黄

一个人脸色暗淡发黄,可能是脾虚,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,饭后肚子发胀,有腹泻或便溏症状。如果没有及时治疗,脸色就会逐渐变成“萎黄”,即脸颊发黄、消瘦枯萎,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,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。

2、鼻头暗淡

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,以小坑为中心,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。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,表现为特别能吃,但吃完容易饿、消化吸收不好、口苦黏腻等。

3、口唇无血色、干燥

一般来说,脾胃很好的人,嘴唇红润、干湿适度、润滑有光。反过来说,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、脱皮、无血色,就说明脾胃不好。

4、睡觉时会流口水

一个人脾气充足,涎液才能正常传输,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,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,不会溢出。一旦脾气虚弱,“涎”就不听话了,睡觉时会流口水。

5、便秘

正常情况下,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,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,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,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,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。

6、睡眠不好

脾胃不好的人,睡眠质量也会降低,出现入睡困难、惊醒、多梦等问题。

7、精神状态不佳

脾胃运化失常,容易导致健忘、心慌、反应迟钝等。相反,脾胃健运,能让大脑得到滋养,就会神清气爽、精力旺盛、思考敏捷。

五个伤脾胃的吃饭习惯

1、狼吞虎咽,吃饭太快

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许多人为了节省时间,吃饭时总是狼吞虎咽。然而,这种习惯对脾胃的伤害不容忽视。

增加脾胃负担: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中,会增加脾胃的负担,导致消化不良。

影响营养吸收:咀嚼不足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,影响食物中淀粉的分解和营养吸收。

2、暴饮暴食,饮食不规律

工作压力大时,许多人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,但这对脾胃极为不利。

增加脾胃负担: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,导致腹胀、腹痛等问题。

影响脾胃功能: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,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。

3、偏食挑食,营养不均衡

饮食选择的丰富性使得许多人养成了偏食挑食的习惯,但这会导致营养不均衡,影响脾胃健康。

缺乏必要营养素:偏食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乏,如维生素、矿物质等,这些营养素对脾胃功能至关重要。

增加脾胃负担:长期偏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等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,导致消化不良。

4、边吃边玩,分心饮食

许多人喜欢边吃边玩,如看电视、玩手机等,但这会影响脾胃健康。

影响消化功能:分心饮食会导致注意力分散,影响食物的正常咀嚼和吞咽,从而影响消化功能。

增加食量:边吃边玩容易导致无意识地吃得更多,增加食量,从而增加脾胃的负担。

5、吃得太凉

为保护脾胃,建议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,如冰镇饮品、生冷海鲜等。这些食物不仅会对脾胃产生直接的寒凉刺激,还可能导致脾胃升降失常,引发消化不良、呕吐、腹痛等不良症状。

如何改掉这些习惯?

1、细嚼慢咽,放慢节奏

细嚼慢咽:每口饭至少咀嚼20次,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,帮助初步消化。

设定吃饭时间: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吃饭时间,如20分钟或30分钟,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享受食物。

2、定时定量,规律作息

定时定量:每天三餐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。

控制食量: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,避免过饱。

规律作息: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,减少压力。

3、均衡饮食,多样化选择

均衡饮食:保证每天摄入各种食物,包括谷类、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奶类等,保证营养均衡。

适量摄入:对于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等食物,要适量摄入,避免过量。

尝试新食物:增加饮食的多样性,尝试不同的食物,避免偏食挑食。

4、专心吃饭,创造良好环境

专心吃饭:吃饭时尽量不要做其他事情,专心享受食物。

良好环境:在安静、舒适的环境中吃饭,避免干扰。

控制时间:给自己设定一个吃饭的时间,避免边吃边玩导致时间过长。

5、 避免过凉,保护脾胃阳气

减少生冷食物摄入:尽量减少冰淇淋、冷饮等生冷食物的摄入,特别是在空腹或饭后立即食用。

温热饮食:选择温热的食物和饮品,如热粥、热汤等,有助于保护脾胃阳气。

注意食物温度:避免食用过凉或过热的食物,保持适宜的温度。

让我们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,为脾胃提供更好的呵护,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。

关注河北省健康教育与康复学会

获取更多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