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。自古以来,从马王堆出土的五禽戏到如今姐姐们跳的广场舞;从服气食丹、各种食补到如今微量元素纳米养生,无不以“健身祛病”为目的。然而,也存在一个群体,总想给自己扣上一个“病”的帽子,遍访名医只为坐实自己“有病的事实”。
其实,检查不出来疾病而产生的自我焦虑也是病,从医学上讲叫做“疑病性神经官能症”,即疑病症。
疑病症患者是怎么想的?
我一定患上了严重的疾病(搜集各种证据来证明),没有检查出来可能是仪器和医生的问题,或者疾病尚处于早期,但不治疗一定会发展成严重问题。其他人都不理解我,他们只会安慰我,但都不认为我真的病了,治疗这个事情还得靠我自己去争取。
一般有两个维度来确诊疑病症:
一、患者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,与其身体实际情况不相符;会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疑病性解释;反复就医或进行医学检查,依然抱有疑虑,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,医生的解释也无法打消其顾虑。
二、疑病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、生活,以及与家人的关系等。
疑病症的病因
遗传因素
多项研究显示,疑病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。如果父母患有疑病症,子女患病的概率会升高;同时,父母对身体的负面、紧张态度,也会影响子女对身体和疾病的认知。
心理特质
如果性格内向,比较敏感、多疑,平时容易紧张,一些压抑的情绪会让身体进入紧张状态,稍有不适极易引发紧张、恐惧情绪。
生理因素
随着年龄增长,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,容易出现各种不适。一些敏感体质人群在进入中老年后,可能会觉察到一些细微的身体活动变化,比如心脏跳动、胃肠蠕动等的改变,如果对这些身体信号产生误读,也会引发焦虑。
躯体疾病
慢病人群或癌症幸存者被视为疑病症的高发人群,他们经常对病情的复发或恶化感到焦虑。
环境因素
社会压力、网络环境、应激事件都可能成为疑病症的诱因。
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,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紊乱,诱发健康焦虑,这也是疑病症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网上的健康科普信息数量庞杂且良莠不齐,不少内容会打着科普之名贩卖健康焦虑。
另外,当人们遭受一些意外事件刺激,如亲人意外得病或因此去世,一些敏感特质人群容易产生疑病倾向。
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
患者可能因过度担心身体健康,从而焦虑甚至失眠。
与此同时,由于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,往往很难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,有不少人因固执和多疑,常常无法被家人理解,也得不到相应支持。
疑病症的处理
建立“四感”抵御焦虑
如果健康焦虑已发展到疑病症程度,仅用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较好疗效。
通常需要通过联合治疗,即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心理干预等,帮助患者改变担心和恐惧的思维模式,减少对身体健康的过度关注,继而改善疾病症状。
遏制健康“假科普”
现在,有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会流行一些“假科普”,这些文章看似有着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、“重量级”专家解读、“权威”数据援引,实则说法毫无科学依据,不值一辩。如果能肃清伪专家们的忽悠行为,疑病症的发生率可能会减少一大半。
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
患者处于健康焦虑早期时,家人需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助,尽力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。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,建议每年为老人预约一次体检,平时主动关心和陪伴他们,并耐心解答相关疑问。
关注河北省健康教育与康复学会 获取更多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