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回暖,秋裤先别着急脱!“春捂”到底该怎么“捂”?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03-13 点击数量:201

点击蓝字 · 关注我们
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那为什么要春捂,春捂应该怎么捂吗?

春季气候变化较大,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,加之春回大地,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,腠理开始变得疏松,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。一旦遇到“倒春寒”,人们常会觉得自己“不像秋天那么抗冻”,特别是老人、儿童、产妇、慢性病患者,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,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。

冬季穿了几个月的羽绒服,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。由冬季转入初春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大,有时候室内比室外还冷,这种温差在午后达到最大,常常有3-5°C之多,甚至更大。身体难以适应巨大的温差,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。病菌乘虚而入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。

1

“春捂”捂到什么时候


盲目地"捂",也不可取。凡事都有个度。总不能按照俗语“吃了端午粽,才把棉衣送”去捂吧。一般来说春捂到3月份(农历),通常把15℃作为春捂的临界温度,对儿童、老人等需要“春捂”的人群来说,15℃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。也就是说,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了。女性在15℃以下最好不穿裙装。

2

“春捂”捂哪里


首先是"首足"两头,因为早春天气乍暖还寒,气温不稳定,所以捂住头部和足底,可以避免感冒等疾病,养生之道讲究“下厚上薄”,因为人的下半身血液循环比较差,容易遭到寒冷的入侵,会导致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。

其次是背部和腹部,背部的保暖是可以有效减少患有感冒的机会,而保持腹部的温暖亦是保护我们的脾胃,这样可以减少腹泻等疾病。总而言之,“春捂”得法,捂一捂,更健康。

3

“春捂”小贴士

1.除了衣着方面,饮食上的“春捂”也很重要,建议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,如豆豉、韭菜、葱、香菜等;

2.“捂”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,又不出汗为宜;

3.“春捂”要捂好这三处:颈项部、腹部、膝足部;

4.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℃以上时,就不需要“捂”了;

5.“春捂”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、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、久病之人以及儿童。

关注河北省健康教育与康复学会

 获取更多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