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立冬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11-08 点击数量:170

2023年11月08日00:35:23,

迎来立冬节气

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之始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

“立,建始也”

又说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

立 冬



一候,水始冰。立冬之日,水始冰,冰寒于水,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。冬寒水结是为伏阴。孟冬始冰,仲冬冰壮,季冬冰盛。

二候,地始冻。立冬之后五日,地始冻,冰壮曰冻,地冬为凝结。“霭霭野浮阳,晖晖水披冻”。

三候,雉入大水为蜃。再五日,雉入大水为蜃与“雀入大水为蛤”相对应,蜃是大蛤。古人认为“海市蜃楼”便是蜃吐气而成。

立冬气候


进入立冬节气,气温会下降更加明显,秦岭淮河以北附近地区,冷空气频繁出现,降温成为这个时节的常态,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。还有,华北地区雾霾天气来袭,尤其北京河北地区,雾霾常常会笼罩在上空,出行一定要注意带上口罩防霾,没事尽量别在雾霾天出门了。

东北和西北地区,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,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,已经异常寒冷,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入冬了。而西北地区秋季的红黄景象还未完全褪去,但雪花已经飘落了,所以这个时候你去新疆一些地区,能看到秋冬相映的景象。

就华南地区而言,立冬时节仍是夏秋的景象。尤其是海南广东地区,这里的夏季刚刚离去,初秋景象才慢慢铺开,冬季离这里还是有些远的。据说,这些地方在12月才能进入冬季,寒冷才慢慢来袭,不过这些地区的寒冷来得慢,却走得很快,才刚穿上厚衣服不久,暖春匆匆赶来了。

江南西南地区,这个时候霜雾出现了,早晨起来出门,你会被浓浓的雾气笼罩,植物上也结了薄薄的霜。这意味着,过些日子,寒冷就要到来了。此外,西南地区这个时候迎来雨季,降雨非常多,注意防范地质灾害。

立冬风俗


吃饺子:老北京人说:“立冬补冬,不补嘴空。”在京津地区,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,有的还讲究吃“倭瓜”馅的饺子。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水饺外形似耳朵,人们认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冻。

吃生葱:南京有句谚语,“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”。一立冬,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,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按老人的讲法,葱性温味辛,能发散让人出汗,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,阳气运行便通畅了,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。

吃甘蔗、炒香饭:在福建、潮汕,民间素来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因此冬要吃甘蔗、炒香饭。“立冬”的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不上火,不仅可以保护牙齿,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。甘蔗是潮汕人“补冬”的食物之一。

立冬养生

01

起居调养

立冬时节,在起居调养方面应该早睡晚起,这样更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进入冬季,夜卧一般建议在晚上10点之前,早晨尽量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。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、养阴培元。

与此同时,冬季的早晨是血管类疾病爆发的一个“高危时刻”,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升高。因此,每日起床时应以“缓”为要,醒来后先活动一下手脚,然后慢慢起身、下床,切莫起床过猛、过快。此外,季节变化,气温持续降低,还需要视情况调整衣着,避免受凉感冒。

02

饮食调养

进入冬季,饮食要以“温补”为主。在进补方面,大家需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,北方宜温补、南方宜清补,不宜肆意进补。

北方相对寒冷,宜进补牛、羊肉等大温大热之品,这样有助元阳、补精血、疗肺虚之功效;南方气候温和,应进补鸡、鸭、鱼类等甘温之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鱼肉蛋白质含量高,是猪肉的两倍,且属于优质蛋白,人体吸收率高。

与此同时,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,适当补充维生素、蛋白质、微量元素等也是增强体质、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。比如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,摄入更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C,不仅能够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,对心血管健康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。冬季养护心血管,还可以多吃海鱼或者适当补充一些深海鱼油,它们富含omega-3多不饱和脂肪酸,更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。

03

精神调养

冬季万物凋零,很容易出现消沉的情绪和凄凉之感,而不良情绪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反应甚至导致疾病。因此,冬季要注重精神调养,遇事不要过分急躁,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,保持心情舒畅。可以通过适当晒晒太阳、听听歌、养养花、打坐安神等方式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,保持心境平和。

04

运动调养

立冬之后,早晨运动时间应在阳光出现以后,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,同时注意“冬藏”,不宜大汗淋漓。

因此,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,锻炼身体应以身体微热为度,推荐慢跑、快走、广场舞、太极拳等。运动量不宜过大,因为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,又耗心阳。而对于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,应禁止剧烈运动,同时运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锻炼过程中着凉受寒成为疾病诱因。

立冬节气

关注河北省健康教育与康复学会 获取更多资讯